If you're seeing this message, it means we're having trouble loading external resources on our website.

如果你被网页过滤器挡住,请确保域名*.kastatic.org*.kasandbox.org 没有被阻止.

主要内容

总需求-总供应 (AD/AS) 模型如何包含增长、失业和通胀

关键点

  • 总需求与总供给,或AD-AS模型是经济学的基本工具之一,因为它为把各种经济因素结合在一个图表中提供了一个总体框架。
  • 我们可以利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来研究长期经济增长,但决定这一长期经济增长速度的各种因素并不会直接呈现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图表中。
  • 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框架中,当均衡点远低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时,周期性失业相对较大;当均衡点接近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时, 周期性失业相对较小。
  • 由经济体中的劳动力市场制度所决定的自然失业率已纳入潜在国内生产总值,但它并没有呈现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图表中。
  • 当均衡点的移动引起价格水平上升或下降时,促使通货膨胀上升或下降的压力就会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框架中呈现。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使经济学家能够分析多重经济因素。

宏观经济是对经济体的通览,这意味着它要兼顾到许多不同的概念,包括经济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三个宏观经济目标、总需求的基本要素、总供给的基本要素以及各种经济事件和政治决策。
总需求与总供给,或AD--AS模型是经济学中的基本工具之一,因为它为把各种经济因素结合到一个图表中提供了一个总体框架。 此外,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框架也有足够的灵活性来适应关注总需求和短期经济的凯恩斯定律,以及强调总供给和长期经济的萨依定律。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中的经济增长和衰退

我们可以利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来研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长期和短期变化。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图表中,由生产率逐渐增长引起的长期经济增长体现在总供给曲线的逐渐右移,与此同时,代表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的竖线也会随之逐渐向右移动。你可以在下面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图表(a)中看到这一变化,该图呈现了一个为期三年的经济增长模式。
然而,总需求与总供给图表并不会直接呈现这一长期经济增长速度的决定因素,例如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资,科技发展,以及一个经济体是否能够利用追赶效应实现追赶性增长。
左侧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图表(a)显示了生产率增加将如何导致总供给曲线右移。
图片来源: 图1 "总供给移动模型" 来自 OpenStaxCollege, CC BY 4.0
从短期来看,每个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会随着经济体进入或走出衰退而下降或上升。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图表中,当均衡点所对应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远低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时(如下图中均衡点start text, E, 0, end text),表示该经济体处于经济衰退。 而在经济复苏的几年里,均衡点通常会接近潜在国内生产总值(如下图中均衡点start text, E, 1, end text)。
在这个总需求与总供给图表中,两条总需求曲线中较高的一条更接近垂直的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线,因此这条线代表着一个失业率较低的经济体。反之,位置较低的总需求曲线与潜在的 GDP 线相去甚远,因此代表了一个可能正在对抗衰退的经济体。
图片来源: 图 2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来自 OpenStaxCollege, CC BY 4.0

总需求与总供给图表中的失业率

我们可以利用总需求与总供给图表研究两种不同类型的失业率—周期性失业和自然失业率。 周期性失业 随国内生产总值的短期变动而上下波动。 自然失业率则是每年都会产生的,长期的基线水平的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由一个经济体中的市场结构以及政府机关的结构如何引导该体系下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匹配所决定。在不同的经济体中,同一潜在国内生产总值可能表示不同的失业率,这取决于该经济体的自然失业率。
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图表中,周期性失业通过一个经济体的产出水平如何接近潜在国内生产总值(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国内生产总值)来呈现。回顾上面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图表,当产出水平接近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时(如上图中均衡点start text, E, 1, end text),表示该经济体的周期性失业水平较低。而当产出水平远低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时(如上图中均衡点start text, E, 0, end text),则表示该经济体存在高周期性失业水平。
尽管决定自然失业率的因素隐含在决定一个经济体潜在国内生产总值(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因素中,这些因素并不会在该经济体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图表中单独呈现出来。

总需求与总供给图表中的通胀压力

通货膨胀会在短期内波动,较高的通胀率通常发生在经济繁荣期间或经济繁荣刚刚结束阶段。例如,20世纪美国经济最大的两次通胀发生在一战和二战的战时繁荣之后。反之,在经济衰退期间通胀率普遍下降。
总需求—总供给框架呈现了两种可能导致通胀压力出现的原因。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如果总需求曲线在经济体已经接近甚至到达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时继续右移,那么就会把宏观经济均衡点推向总供给曲线中更陡峭的部分。如下面的左图(a)所示,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后,新的均衡点 start text, E, 1, end text 比原均衡点 start text, E, 0, end text有更高的价格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总需求会激增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而由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已充分利用,经济体中的企业无法生产更多商品来满足需求水平,所以此时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
这两个图表显示了总需求或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如何造成通胀压力。左图表示总需求曲线右移的情况;右图表示总供给曲线左移的情况。
另一导致通胀压力产生的原因是影响经济体中的许多甚至多数公司的投入价格的上升,例如像石油或劳动力等用于生产的重要投入品。这种价格上涨会导致总供给曲线左移。如上面的右图(b)所示,短期总供给曲线(SRAS)左移使价格水平从原均衡点start text, E, 0, end text所对应的start text, P, 0, end text,移到了新均衡点start text, E, 1, end text所对应的更高的start text, P, 1, end text 。实际上,在最终产品生产及销售后,投入价格上涨的部分最后会以产出价格水平上涨的形式呈现出来。
总需求—总供给图表只会呈现价格水平的一次性变化,它并没有回答究竟是什么导致了通货膨胀或在一年后消失,或是持续几年的问题。

总结

  • 总需求与总供给,或AD-AS模型是经济学的基本工具之一,因为它为把各种经济因素结合在一个图表中提供了一个总体框架。
  • 我们可以利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来研究长期经济增长,但决定这一长期经济增长速度的各种因素并不会直接呈现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图表中。
  • 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框架中,当均衡点远低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时,周期性失业相对较大;当均衡点接近潜在国内生产总值时, 周期性失业相对较小。
  • 由经济体中的劳动力市场制度所决定的自然失业率已纳入潜在国内生产总值,但它并没有呈现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图表中。
  • 当均衡点的移动引起价格水平上升或下降时,促使通货膨胀上升或下降的压力就会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框架中呈现。

自测题

根据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劳动力规模减少会对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价格水平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假设在经历五年缓慢增长后,欧盟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提升。那么这对美国贸易平衡,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假设美联储开始以不断增长的速度增加货币供应,那么这对国内生产总值,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复习问题

  •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如何解释长期经济增长?
  •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如何解释经济衰退?
  •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如何解释周期性失业?
  •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如何解释自然失业率?
  •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如何呈现促使价格上涨的通胀压力?

批判性思维问题

  • 如果外国财富持有人认为美国是最安全的储蓄投资地, 那么这对美国的经济会有什么影响?使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以图表形式说明。
  •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静态模型,它呈现了一个特定时间点的经济概况,而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都是动态现象。假设经济增长率为每年 3%并且总需求以同样的速度增长,那么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通胀率应该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