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
课程摘要:货币增长和通货膨胀
在本课总结中,回顾并提醒自己注意与货币增长和通货膨胀有关的关键术语和计算,议题包括货币数量理论、货币速度以及货币供应增加可能怎样导致通货膨胀。
课程摘要
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过,“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支持他的观点的证据非常明确:当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经历非常高的通胀时,该国的货币供应量也会迅速增长。
与此同时,国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与我们用货币政策预测的产量的持续增长无关。从短期来看,货币供应增加导致产出增加,但从长远来看,货币供应的增加只会导致通货膨胀。
关键术语
关键术语 | 定义 |
---|---|
速率 | 一年中美元被花在商品和服务上的“平均”次数;例如,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2,那么一个经济体中的每一美元一年就会被使用两次。 |
货币中性 | 从长远来看,货币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是实际变量;换句话说,增加货币供应量可能会降低名义利率,但不会对实际利率产生影响。 |
货币主义 | 一种基于交换方程分析货币和财政政策产生的影响的方法 |
交易方程式 | 描述货币供应量与名义GDP之间关系的数学定义 |
货币数量论 | 一个理论模型,当货币流通速度固定而实际产出仅限于充分就业产出时,任何货币供应的增加都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 |
关键公式
交易方程式
交易方程表明有效货币供应等于名义GDP:
在这里面:
注意 与名义GDP相同。
货币兑换的等式实际上是说所有购买的名义 ( )必须被有效的资金 ( )购买。 以这种方式思考货币的数量理论: “你需要 去买价值 的东西。”
当我们开始描述等式的各部分的属性时,等式(如交换等式)成为理论。例如,如果我们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从未改变,那么货币供应量的任何增加必然会导致等式右边的一个变量发生变化。
货币数量论
V, 货币流通速度, 是恒定值。
货币数量理论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 如果产出 (
) 以恒定的速度在增加, 货币供应量必须增加以保持价格水平不降低; 并且 - 货币供应量增加 (
) 而产出不增加 ( ) 导致价格水平因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而变化。 换言之, 产出不变的情况下, 货币供应量翻倍,价格水平也会同时翻倍。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经济,只生产芒果。 货币的流通速率为5,并且有100个芒果:
如果货币供应为 ,价格会是多少?
因此, 根据这一理论, 每个芒果将花费 。 如果货币供应为 呢?
在产出没有相应增加的情况下, 价格水平翻了一番。
略有不同的货币数量理论
这种形式的等式只是在应用了一些复杂数学(超出课程范围)之后的第一种形式。这些数学运算将每个变量转换为它们的增长率。
例如,假设实际GDP增长为 ,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货币供应量增长为 。这个等式将变成:
我们从中得出结论,价格水平的变化率是 .
但是,如果货币供应增长 ,则等式变为:
如果货币供应增长快于产出增长率,那么货币供应量增加的唯一地方就是价格水平。
要点回顾
货币供应变化的影响将取决于就业是否充分
在此之前, 我们知道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来影响产出。 首先,货币的数量理论看起来与此相矛盾,因为当货币供应增加时,只有价格水平发生变化。
推动这一结果的重要假设是产出 ( ) 是固定的。从长远考虑,这是正确的。 但在短期内, 货币供应的增加降低了名义利率,从而增加了投资和实际产出。然而, 根据自我纠正机制,伴随的通货膨胀最终将导致短期总供给 ( )减少。 的减少使经济回归充分就业且创造新的永久性更高的价格水平。
货币供应量变化对实际产出的影响最终取决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如果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假设从长期来看),那么货币供应的增加只会影响通货膨胀。如果总供给曲线相对平缓,那么货币供应增加可能导致产量大幅增加,对价格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
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决定了长期价格水平的增长
货币数量理论将货币视为中性。这并不意味着货币供应的变化没有影响。相反,“中立”意味着货币供应的变化对一个变量没有影响:实际产出。从长远来看,实际产出将取决于资源和技术,而不是货币供应。
这意味着价格水平的变化(以及通货膨胀率)主要取决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常见的误解
有些人认为货币中立意味着货币政策毫无意义。事实上,货币主义之父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缺乏货币政策导致了大萧条的出现。相反,货币中立表明货币政策需要有限制地适当使用。货币供应量应该增长到足以支持自然产出率的增加(换句话说,支持经济增长),包括在严重衰退期间。但是,货币供应不应当用于试图使商业周期平稳。
复习题
- 哪个假设将交换方程式转换为货币数量论?
- 如果货币的流通速度是恒定的且产出是恒定的, 如果货币供应翻倍,价格水平会发生什么变化?
- 如果货币供给为
且名义GDP为 , 那么货币流通速度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