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you're seeing this message, it means we're having trouble loading external resources on our website.

如果你被网页过滤器挡住,请确保域名*.kastatic.org*.kasandbox.org 没有被阻止.

主要内容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 洛阳, 中国
龙门石窟,洛阳,中国 (摄影:jordi vilanova)

皇家赞助

宗教信仰与权力斗争,启蒙与自我毁灭——位于中国龙门的2300多个富有佛教艺术美感的石窟和壁画,约有110,000余座佛像,60多个舍利塔(包含佛教遗物的半球形结构)和2800多个刻在碑石上的铭文(垂直石刻)见证了这一切。
佛教诞生于印度,通过偶然的机会传播到中国。早在公元1世纪,佛教就为中国带来了新的造像,经文,生死观念,以及夺取巩固政权的机会。位于伊水两侧(古都洛阳南部)的龙门石窟-庙宇综合建筑体,是了解统治者如何操控这种外来的宗教,以促进民族同化,以及保证自身优越性的最佳场所。

北魏

中国龙门石窟的位置
中国龙门石窟的位置
龙门石窟的大部分雕塑都建于五世纪末至八世纪中叶之间——北魏时期(公元486­至534 年)至唐代初年 (公元618至907 年)。北魏是在隋唐时中国大一统之前统治北方的最久最强大的朝代。
魏朝由拓跋氏鲜卑(中国北方边境的游牧民族)建立,他们被汉人视为野蛮的番邦人。北魏孝文帝决定于公元494年将迁都洛阳,该地区被视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北魏的许多贵族都反对这一举动,并反对孝文帝贸然接纳中原文化。甚至他自己的儿子也不赞成,以至最后被迫自裁。 起初,孝文帝和富绅们致力于建设城市的行政机构和宫廷,后来他们才将精力和财富转而投入到建造僧院和庙宇中。尽管倾尽全城的努力,朝廷也只勉强完成了龙门的一座石窟庙——宾阳中洞。
宾阳中洞入口,508-523 CE. 龙门石窟, 洛阳,中国
宾阳中洞入口,公元508至523年,龙门石窟,洛阳,中国,摄影: Maite Elorza (CC BY-NC-SA 2.0)

宾阳中洞

宾阳中洞是始建于公元508年的三大石窟之一,它是由宣武帝为纪念其父亲而委托建造的。另外两个被称为宾阳洞北洞和南洞的石窟则并未完成。
宾阳中洞入口,508-523 CE. 龙门石窟, 洛阳,中国
五尊佛像,宾阳中洞,公元508至523年,龙门石窟,洛阳,中国,摄影: Miguel Discart (CC BY-SA 2.0)
想象一下我们被无数漆成明亮的蓝色,红色,赭石色和金色的塑像所包围(现在大部分颜料都消失了)。穿过入口就是最重要的雕像——五尊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个人物——参见上图)。
宾阳中洞入口,508-523 CE. 龙门石窟, 洛阳,中国.
衣料,正中的佛,(局部细节),宾阳洞中洞,公元508至523年。龙门石窟,洛阳,中国,摄影: Dennis Kruyt (CC BY-NC-SA 2.0)
宾阳中洞入口,508-523 CE. 龙门石窟, 洛阳,中国.
菩萨和侍者,宾阳洞中洞,公元508至523年,龙门石窟,洛阳,中国,摄影:jordan pickett (CC BY-NC-SA 2.0)
中间的佛像坐在狮子守卫的须弥座上,通常被称为释迦牟尼(过去佛),尽管有些学者根据“施无畏”印(一种与弥勒佛相关的手势)认为他是弥勒佛(未来佛)。 经两个菩萨和阿难和迦叶这两位弟子的帮助(菩萨十分开明,为了让更多的人开悟而推迟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佛陀的衣袍看上去像是压在他身下(上图)。褶皱层层叠叠坠在他的宝座前。 这些线性和抽象的图案是成熟的北魏风格的典型特征(也见于释迦牟尼佛和多宝如来的鎏金铜像 ,始于公元518年 )。 龙门石窟的菩萨那清瘦修长的身躯(左图)隐藏在精心描绘褶皱的宽松的衣衫下。菩萨们身着垂坠的披帛,顶冠上缀满花卉和珠宝。他们方且修长的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天神莲花天花板的细节, 宾阳中洞, 北魏, 六世纪第一季度
绘有天神的莲花宝顶的细节图,宾阳中洞,北魏,六世纪前二十五年

浅浮雕覆盖侧壁、顶部和地面。精细雕琢的圆光呈现在佛像背后。中间主佛像的圆光向上延伸,与莲花宝顶相融合,顶部的天神似乎拖曳着披帛从天而降(左)。与五尊佛像上看到的北魏风格相反,屈延而动态的表面纹饰表现出了中原风格。北魏的工匠能够在一个洞窟庙宇中结合两种不同的审美。
孝文帝及其朝廷,_ c. 522-23, 中国, 北魏, 石灰石与颜料, 82 inches x 12 feet 11 inches / x 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孝文帝及其朝廷, c. 522-23, 中国, 北魏, 石灰石与颜料, 82 inches x 12 feet 11 inches / 208.3 x 393.7 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在石窟入口处的门廊两侧雕刻了皇家出行的浮雕。这件孝文帝礼佛图收藏于大都会博物馆(上), 而太后礼佛图则在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下)。 这些浮雕很可能是为了纪念历史事件。据记载,皇太后在公元517年参观了这些洞穴,而皇帝则在公元523年在宾阳中洞出席礼佛。
皇后礼佛图 (Offering Procession of the Empress as Donor with Her Court), c. 522 C.E., 深灰色的细石灰石, 80 英寸 x 9 英尺 1 1/2 英寸 / 203.2 x 278.13 厘米 (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
皇后礼佛图 (Offering Procession of the Empress as Donor with Her Court),公元522年,深灰色的细石灰石,80 英寸 x 9 英尺 1 1/2 英寸 / 203.2 x 278.13 厘米 (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
这些浮雕是表明北魏工匠熟练地运用中原美学的证据。浮雕的风格可能受到世俗绘画的启发,因为这些人物都显得非常端庄。他们身着汉人宫装,看上去像中原人,而这就是北魏期待完成的统一!

唐朝

唐朝 (公元618至907 年) 被认为是 "佛教遍布世界"的年代。很多来自中国、印度、中亚和东亚的僧人穿行亚洲。这些穿行为中国的佛教中心带来新的活力, 当时佛教思想和信仰的重要发展就是源于中国。

奉先寺

这一组位于龙门的奉先寺的九尊造像雕刻在坚硬的岩石上,气势恢宏,展示了一种新颖的风格。由唐高宗及其皇后,即是后来的武则天出资建造,高大的佛像在半圆形空间中彼此有着较大的间隔。
大日如来, 菩萨, 僧侣, 和金刚, 673-75 C.E., 唐朝, 石灰岩. 洛阳, 河南省
大日如来佛在中间,两侧被弟子、菩萨、天王和一位金刚力士(手持金刚杵)簇拥着,公元 673至675年,唐朝,石灰岩,洛阳,河南省,摄影: Kevin Poh (CC BY 2.0)
中央的大日如来佛 (包括基座在内超过55英尺高) 的每侧各有一位菩萨,一位天王,和一个手持金刚杵的力士 (金刚力士)。大日如来代表一切佛法的根本,他产生并衍生无限的佛教世界和所有佛陀。这种思想(至尊神的力量凌驾于所有其他神灵之上)在广袤的的大唐帝国中引起了共鸣,大唐帝国由皇帝进行中央集权统治,并得到诸位大臣的支持。这些纪念性造像明显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佛陀的威严和磅礴气势以及随侍他的那些菩萨的华丽外表就显得十分重要。
大日如来, 菩萨, 僧侣, 和金刚, 673-75 C.E., 唐朝, 石灰岩. 洛阳, 河南省
大日如来, 僧侣和菩萨, 673–75 C.E., 唐朝, 石灰岩, 洛阳, 河南省, 摄影: Sanjay P. K. (CC BY-NC-ND 2.0)
佛陀、弟子和菩萨们显示出一种新的更柔和圆滑的造型和更宁静的面部表情(见上图)。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天兵和金刚力士则更加有生气更具动感。可以注意到天兵的肌肉和金刚的姿势都栩栩如生富有张力(见下图)。
毘沙门, 四天王之一, 在左边 (由右手舍利塔可看出). 金刚手菩萨(在右边) 是挥舞着闪电的神话人物, 673-75 C.E., 唐朝, 石灰岩, 洛阳, 河南省.
毗沙门(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之一,位于左侧 (由右手托塔可看出)。金刚手菩萨(在右边) 是挥舞着金刚杵的神话人物,公元673至675 年,唐朝,石灰岩,洛阳,河南省,摄影: Sanjay P. K. (CC BY-NC-ND 2.0)

看经寺

罗汉,看经寺,龙门石窟,洛阳,中国
多位罗汉,看经寺,龙门石窟,洛阳,中国 (source)
罗汉,看经寺,龙门石窟,洛阳,中国
罗汉,看经寺,龙门石窟,洛阳,中国
唐代写实主义——无论是丰腴、干瘪、端庄或者俏皮,都展现在了龙门石窟的看经寺中。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些个人化肖像的写照。该庙始建于公元690年至704年左右,由武则天出资建造。
在这些被刻在墙壁上的罗汉 (已经修行许久小有成就的,有慧根的僧侣)的照片中可以看出,雕刻师试图创造强烈的真实感,尽管他们仍然是凡人,但罗汉能够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做出异于常人的举动(他们可以自由地凌空行动,可以读心,并听到很远的地方人们讲话的声音)。 二十九名僧侣在洞穴四周形成游行队伍,将主题与皇后本人在宫中逐渐培养的对禅宗佛教(禅修学校)的兴趣联系在一起。这些肖像记录了长久以来传播佛教的先行者们。

君权和象征

北魏的异族统治者渴望同化和控制,因此利用佛教来获得权威和力量。唐代君王在佛教的帮助下巩固了自己的君权,在中国的黄金时代中走向辉煌。 今天,您仍可以在洛阳、纽约和堪萨斯城参观到这些令人惊叹的石灰岩遗迹。
文章来自 詹妮弗·麦金太尔(Jennifer N. McIntire)博士,鸣谢她的老师安吉拉·霍华德教授。

更多资料:

想加入讨论吗?

尚无帖子。
你会英语吗?单击此处查看更多可汗学院英文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