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you're seeing this message, it means we're having trouble loading external resources on our website.

如果你被网页过滤器挡住,请确保域名*.kastatic.org*.kasandbox.org 没有被阻止.

主要内容

婆罗浮屠

图: Claire André (CC BY-NC-ND 2.0)
婆罗浮屠,印度尼西亚 (图: Claire André, CC BY-NC-ND 2.0)

婆罗浮屠和佛教里道路的概念

道路是人类文明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都很熟悉我们日常穿梭的大街、小径和巷道。古罗马的道路甚至如今在一些地方仍在使用。在当代计算机文化中,我们会遵循网页的访问“路径”,去搜索或意外发现某些信息或经验。在复杂的第一人称虚拟现实视频环境中有模拟的路径,角色们围绕着要征服的路径制定他们的计划。“道”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于理解世界上最引人注目和令人印象深刻的遗迹之一——婆罗浮屠的意义和目的至关重要。
图:Claire André (CC BY-NC-ND 2.0)
婆罗浮屠,印度尼西亚 (图:Claire André, CC BY-NC-ND 2.0)
公元800年(针对具体时间各学者观点不一),夏连特拉王国的统治者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建造婆罗浮屠佛塔,以纪念佛陀。这座寺庙(或爪哇语中的坎迪,发音为“chandi”)在建成大约100年后就废弃了,当时爪哇的统治者出于不明原因,将政治中心迁到了岛上的另一个地方。爪哇岛的英国副总督托马斯·斯坦福德·莱佛士爵士直到1814年才重新发现了这个地方,当时他从岛上居民那里听闻该岛内部有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避难所。[1]
婆罗浮屠,图:Wilson Loo Kok Wee (CC BY-NC-ND 2.0)
婆罗浮屠。图: Wilson Loo Kok Wee (CC BY-NC-ND 2.0)
婆罗浮屠佛塔的设计是由诗人、思想家和建筑师古纳德尔玛(Gunadharma)构想出来的,今天的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和奉献精神的人。人们用多种方式来描述这座寺庙:它的基本结构类似于金字塔,但它也被称为支提(塔庙),舍利塔(圣龛),和圣山。事实上,夏连特拉的字面意思是“山之王“。虽然这座寺庙展示了所有这些建筑结构的特点,但它的总体规划是一个三维的曼荼罗(用于冥想的宇宙图),从这个角度上,对这座纪念碑的理解才是最到位的。
波罗布杜尔的航拍照片(特罗彭博物馆藏品)
波罗布杜尔的航拍照片(特罗彭博物馆藏品)

旅途

婆罗浮屠坐落在一座山上,建造者以此增加其高度来使之超凡入圣。它由一系列围绕中心轴mundi(宇宙轴)辐射的露天通道组成。信徒沿着顺时针盘旋上升的行道逐渐走到它的最高层。在婆罗浮屠,几何、风水和神学都教导信徒朝向启蒙的终极目标。精心雕刻的浮雕传达了一种物质和精神的旅程,引导朝圣者逐步走向更高的意识状态。
Wilson Loo Kok Wee (CC BY-NC-ND 2.0)
婆罗浮屠,印度尼西亚,图: Wilson Loo Kok Wee, CC BY-NC-ND 2.0)
整个建筑包含了504尊佛像,挂在墙和栏杆上的1460个石刻浮雕,装饰着前四个展厅,另有1212个装饰性浮雕增加道路的宽度。这些浮雕讲述了佛陀的教诲(佛法),描绘了与他过去生活有关的各种事件(本生经故事),并诠释了取自重要佛经的说教式故事(真言)。有趣的是,另外160个浮雕装饰着这个纪念建筑的基座,但被隐藏在石头扶壁后面,这些扶壁是在建筑建造后不久添加的,以进一步支撑结构的重量。这些隐藏的叙事浮雕是在19世纪末被发现时拍摄的,当时这些石头还没有被放回去,以确保寺庙的稳定。
婆罗浮屠,图:Gildardo Sánchez (CC BY-NC-SA 2.0)
婆罗浮屠,印度尼西亚(图:Gildardo Sánchez, CC BY-NC-SA 2.0)
婆罗浮屠,中央舍利塔,图:pierre c. 38 (CC BY-NC-SA 2.0)
婆罗浮屠,印度尼西亚,从远处看寺庙顶端的中央舍利塔(photo: pierre c. 38, CC BY-NC-SA 2.0)
穿过基地和四个画廊,虔诚的信徒来到在三个较高的平台上,遇到72座佛塔,每个佛塔上都有一个三维的石雕佛像。在寺庙的顶端坐落着巨大的中央舍利塔,它是开悟的象征。

意义的体验

虽然像这样的曼荼罗建筑的巨大规模和范围很壮观,但是理解婆罗浮屠的体验是如何与佛教的哲学和精神基础相联系也很重要——它具体化和纪念了佛教的哲学和精神基础。大约2500年前,佛教从一开始就直接介入到它所认为的人类存在的矛盾本质中。这个宗教传播的最本质的教义是一切存在无常、短暂的本质。通过世间万法(八正道)获得超脱的智慧最关键的是要认识到执着于一个固定不变的“自我”的想法是一种幻谬。
开悟需要接受“无我”的概念(anattā),这被认为是有情众生消除痛苦和不满(dukkha)的关键。这是在神圣的经文中表达的终极信息,在沿着婆罗浮屠的石墙和栏杆的宏大的艺术创作中不断强化。绕着这回环结构不断移动象征着开悟的非物质或精神的途径。因此,在实际意义上,婆罗浮屠内部的道路的概念象征的无常。就像一条时时刻刻都不一样的河流,在修行真言经义的精神信息时,身体沿着这条道路移动,是为了帮助一个人完全地接受佛陀关于无常概念的对立理论的信息。
来自《入法界品》,婆罗浮屠,(图:Photo Dharma (CC BY 2.0)
来自《入法界品》,婆罗浮屠,印度尼西亚(图:Photo Dharma, CC BY 2.0)
墙上的文字说明也提到了小路。例如,《入法界品》构成了寺庙上层走廊的主要部分。《华严经》的最后一章,讲述了一名青年Suddhana(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老师得证道果的故事。“道路”的概念是本文的中心主题。他最终遇到了普贤菩萨,证入无生法界。大篇佛经的摘录阐述了我们这个讨论中的概念:
“我将引导那些迷路的人走向正确的道路。我要作黑夜里的亮光,又要指引贫穷困苦者发现隐藏的财富。菩萨以这种方式公正地对待所有的众生。
我发愿要关闭通往邪恶命运的大门,为人类、神和涅磐打开正确的道路。 > >一旦任何有情众生看到佛,它将使他们清除执念。并永远放弃邪恶的行为:这是开悟之道。 > >有情众生被无知蒙住了眼睛,总是困惑不解;佛光照亮安全之路。去拯救他们,消除他们的痛苦。 > >所有的众生都在错误的道路上——佛陀给他们指明了正确的道路,不可思议,使三千世界成为真理的容器……“

从黑暗到光芒

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想法是婆罗浮屠体验的最后一个元素。佛塔的道路需要从欲界(kamadhatu)开始,欲界由隐藏的故事结构的基座来指代和记录,经过有形世界,色界(rupadhatu),是由沿着四个画廊雕刻成直角的叙事结构表现的,直到最后无色界 (arupadhatu),纯净无形的精神世界,象征和体现在开阔的环形阶梯并环绕着72座浮屠塔里。
婆罗浮屠,图:Paul Atkinson (CC BY-SA 2.0)
最高的舍利塔,婆罗浮屠,印度尼西亚,(图:Paul Atkinson, CC BY-SA 2.0)
然而,这些佛塔所代表的开悟的象征意义不仅仅是与美学思想有关的。佛塔和曼荼罗被理解为“灵性技术”,利用灵性“能量”来创造神圣的空间。形式的重复和回旋的朝圣过程是模拟,从而抵达,一个微观的宇宙。围绕宇宙中心的顺时针运动再现了宏观太阳的轨迹。因此,当一个人从代表欲望和形体的黑暗走廊中浮现出来,进入“无形的”圆形露天上层通道,沐浴着光明时,光对一个人身体产生了实质的影响,这与神圣之路的性灵之旅所产生的精神启迪相融合。
在所有的对立理论中,光始终是终极目标。这座圣山最高的舍利塔是为“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而建的。这座寺庙坐落在默拉皮火山附近。在一年中的某些时候,在东方升起的太阳,看上去似乎是从山中出现,携日曜光辉几乎要撞上寺庙的顶峰。日光以一种超出美的方式照亮了石头。婆罗浮屠的实际环境结构和其矛盾理论的精神框架,共同作用融合精神抽象与物理实质、象征与物质、宇宙与尘世,从而铸就此地的辉煌。
备注︰
[1] 在南亚和东南亚,当殖民者“发现”或“揭露”这些古老遗址时,婆罗浮屠和许多其他考古遗址所承载的叙事往往具有“东方化”特点。 这种歪曲使这些遗址真实和鲜活的历史大打折扣。
文章来自罗伯特·戈登(Robert E. Gordon)


更多资料:

想加入讨论吗?

尚无帖子。
你会英语吗?单击此处查看更多可汗学院英文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