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you're seeing this message, it means we're having trouble loading external resources on our website.

如果你被网页过滤器挡住,请确保域名*.kastatic.org*.kasandbox.org 没有被阻止.

主要内容

巴米扬大佛

Melody Rod-ari博士撰写
西边佛像,约公元6-7世纪,岩石,灰泥,着色,高度175英尺,巴米扬,阿富汗,毁于2001年(摄影: © 阿富汗大使馆)
西边的佛像被窑洞包围,约公元6-7世纪,岩石,灰泥,着色,高175英尺,巴米扬,阿富汗,毁于2001年(摄影:© 阿富汗大使馆
在被破坏之前,公元6-7世纪在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山谷中的岩石佛雕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雕像。 一千多年来,被称作巴米扬大佛的这两座巨型雕塑让佛教徒和非佛教徒游客都大为惊叹。 如同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古迹一样,人们对巴米扬佛像的雕塑家以及他们的委托者是谁所知甚少。 然而,他们的存在本身就表明了佛教信仰和巴米扬山谷在该时期的重要性。

丝绸之路上的佛教

巴米扬位于印度次大陆(东南方向)和中亚(北部)之间,因位置靠近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其关键性可见一斑。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的一系列古老的贸易通道,既传播商品贸易,又促进思想交流。巴米扬处于丝绸之路的中心位置,又因为它是恶劣地理条件中的肥沃平原而成为商人和传教士在旅行期间停留的理想地点。在公元第一个千年中期,该地区的许多传教士和商人都是佛教徒。佛教在贵霜初期引入,长期以来一直是该地区的重要宗教。
该地图显示了巴米扬和当代毗连的国家
该地图显示了巴米扬和当代毗连的国家
佛教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并不局限于特定地点。信徒不需要在某个特定寺庙或某个特定地点进行膜拜。膜拜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这种自由参拜的情形导致佛教洞穴的建筑在整个亚洲出现。事实上,如果今天有人访问巴米扬,就会看到沿着1300米长的崖面有近千个佛教洞窟。[1] 这两座巨型佛像正是以这些佛教洞窟为背景进行雕建。
巴米扬山谷的景观和考古遗迹(照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G. Gonzales Brigas)
巴米扬山谷的景观和考古遗迹(照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G. Gonzales Brigas

大佛

在2001年被破坏之前,可以看到两座巨大的佛像雕刻在面对巴米扬山谷的悬崖壁上。其中较大的佛像位于西端(在上面照片里的右边),高度为175英尺。 艺术史学家苏珊·亨廷顿(Susan Huntington)认为它代表了大日如来佛。位于东边的两座佛像中较小的代表了释迦牟尼佛。这个佛像其实也不小,有120英尺高。
这两座佛像都以高浮雕方式被刻在悬崖壁龛里。两座佛像靠近头部的地方以及较大佛像脚步周围的区域都雕刻出环绕通道,允许信徒绕行。绕行是指围绕佛塔(一个存放圣物的地方)或佛像行走,是佛教礼拜中的一种常见做法。
较大的佛像俯视图,显示其佛脚刻在圆形小洞穴的礼拜堂里(Godard, Godard, and Hackin, Les Antiquites Bouddhiques de Bamiyan, Paris and Brussels: les Editions G. Van Oest, 1928, fig. 18)
较大的佛像俯视图,显示其佛脚刻在圆形小洞穴的礼拜堂里(Godard, Godard, and Hackin, Les Antiquites Bouddhiques de Bamiyan, Paris and Brussels: les Editions G. Van Oest, 1928, fig. 18)
两座大佛像反映了巴米扬山谷的国际环境并受到印度、中亚甚至古希腊艺术和文化的影响。 例如,这两座佛像都穿着飄逸的长袍,头发卷曲。 这种头发和衣着风格表现了早期犍陀罗佛像中的元素,该形象将希腊代表性传统与印度主题结合在一起。[2]
东边的佛像(带帷幕的近景,摄于1975年),约公元6-7世纪,岩石,灰泥,着色,高度120英尺,巴米扬,阿富汗,毁于2001年(摄影:Pierre Le Bigot, CC BY-NC-ND 2.0)
东边的佛像(带帷幕的近景,摄于1975年),约公元6-7世纪,岩石,灰泥,着色,高度120英尺,巴米扬,阿富汗,毁于2001年(摄影:Pierre Le Bigot, CC BY-NC-ND 2.0)

天神

我们对该大佛雕像的了解大多来自中国僧侣玄奘,他于643年前往巴米扬,并在“大唐西游记”中记载了他的行程。 作为描述该佛像的最早文本, 玄奘的著作出色描述了关于这些佛雕和当地充满活力的社区。 他写道:
当来往的商人碰巧目睹天神的异象时, 无论是作为好的征兆还是作为灾难的预报,他们都崇拜神圣祈求保佑。 有几十个寺院和数千名僧侣,他们遵循世部学派的小乘佛教教义。于该市东北部,在山的一角立有一尊岩石佛雕像, 高度约一百四五十英尺,金身上饰有璀璨的宝石。 东部有前国王建造的寺院。 该寺院以东立有一座铜制的佛像,超过100多英尺高。 制作方法是先分别铸成几块,然后焊接在一起成形。[3]
东边佛像,约公元6-7世纪,岩石,灰泥,着色,高度120英尺,巴米扬,阿富汗,毁于2001年(摄影: © Dr. H. Crane)
东边的佛像,约公元6-7世纪,岩石,灰泥,着色,高度120英尺,巴米扬,阿富汗,毁于2001年(摄影:© Dr. H. Crane
玄奘对佛的描述使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七世纪佛像的情况,而且也了解了佛教与周围社区的关系。 也许最令我们现代人吃惊的是,玄奘描述的巨型石雕佛像饰有金属、颜料和宝石——而非我们常常在博物馆和美术馆看到的泥胎佛像。
学者们一致认为,这两尊佛象都覆盖了各种颜料,因此看起来像用金属和其他材料制作的,但它们并不象像玄奘所说的那样完全用“铜”铸就。 然而,有学者如黛博拉·克里姆堡-萨尔特(Deborah Klimburg-Salter)认为,这两尊巨佛象的脸上都是用覆盖薄层黄铜的木板包着,它们被插入佛像下嘴唇以上的横档上。[4] 芬巴·巴里·付拉德(Finbarr Barry Flood)认为脸部的损坏是后来遭到了破坏。[5]
虽然人们对佛像脸的材质和处理方式有不同见解,但我们知道颜料被用于覆盖雕塑石表面的灰泥上。灰泥有助于把带纹理岩石表面抹平。人们可以想象,这些巨大的佛像会给过路人和信徒带来强烈的印象。
西边壁龛,约公元6-7世纪,岩石,灰泥,颜料,巴米扬,阿富汗,佛像于 2001 年被毁(摄影:Carlos Ugarte,CC BY-NC 2.0)
西边壁龛,约公元6-7世纪,岩石,灰泥,颜料,巴米扬,阿富汗,佛像于 2001 年被毁(摄影: Carlos Ugarte,CC BY-NC 2.0)

破坏

毛拉·奥马尔(Mullah Omar)命令塔利班武装在2001年摧毁巴米扬大佛。 破坏很彻底,只剩下雕像的轮廓和少数细微残留。摧毁佛像的部分动机是塔利班极端的反传统运动,以及在该地区对人道主义援助的需求日益增加的情况下,他们对西方保护文物之兴趣和资助的蔑视。塔利班声称摧毁佛像是一种符合伊斯兰教的行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从十世纪起巴米扬已经成为穆斯林主导区,而佛雕一直到2001年前仍然基本保存完好。
巴米扬大佛遭到破坏,使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理解蒙受巨大损失。 然而,即使在黑暗中光明依然有可能出现。 自从佛像销毁以来,在巴米扬大佛原址附近有了新的发现,包括一尊62英尺长的斜倚大佛的碎片。
Melody Rod-ari博士撰写

背景故事

2001年,毛拉·奥马尔命令塔利班武装破坏巴米扬大佛。《卫报》报道,破坏活动花费了几个星期的时间,而这两个大佛像“非常坚固。高射炮的效果不佳,因此工程师在佛像的脚之间设置反坦克地雷,然后在佛头上打洞,并将它们装上炸药。“ 目前只剩下这些佛像的轮廓和一些残余;其中的碎片(包括大约30%的小佛像)在附近堆放。
塔利班摧毁佛像的部分动机是该团伙的极端偶像破坏倾向,以及在该地区对人道主义援助的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西方国家的资金却被用于保护这些佛像,他们对此表示鄙弃。这无疑也是一种旨在引起全球媒体注意的行为,因为在世界各地都很快看到了破坏佛像的录像和照片。
两名妇女走过巴米扬佛像,2012年6月(摄影:Sgt. Ken Scar,公共领域)
两名妇女步行经过巴米扬大佛遗址,2012年六月(摄影: Sgt. Ken Scar,公共领域)
巴米扬现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处于危险中的世界遗产地点,关于如何恢复该场址的讨论与国家和国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这些问题围绕如何对以前受过暴力破坏的现场进行适当的保护、解释和纪念。现在面临的有关巴米扬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保护遗址免遭进一步人为破坏或自然侵蚀?在保护该遗址时我们如何能兼顾地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需要和愿望以及该遗址对于各方的意义?以及我们如何恰当地纪念佛像最近遭到破坏这一悲剧?
塔利班声称摧毁佛像是根据伊斯兰教义所做的行为,但事实上巴米扬在十世纪已经成为穆斯林主导地,而佛像直到2001年仍然基本上完好无损。不同的非佛教地方传统是围绕着两尊佛像发展起来的,其中有一个传说是二者是注定的恋人,决心通过化为石像永远站在一起来履行彼此的承诺。 “当地人民完全忘记了他们是佛像,”巴米扬省历史古迹管理负责人说
重建巴米扬佛像的脚手架(照片:Tracy Hunter, CC BY 2.0)
重建巴米扬佛像的脚手架(摄影:Tracy Hunter,CC BY 2.0)
自2001年以来,一个国际团队一直在进行遗址保护的努力。构成该遗址的多孔砂岩易在短期内遭受自然侵蚀,佛龛、崖壁和周围的洞窟都需要支撑和修补以防止倒塌。目前关于如何重建该遗址的部分内容还在进行辩论。其中一项建议是使用原始碎片和新材料重建较小的佛像,得到了ICOMOS(国际古迹和遗址保护理事会)德国分会的大力支持。另一些专家反对这种想法,认为应该把空佛龛作为雕像的被破坏的纪念碑保留下来,类似于广岛的原爆穹顶或柏林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等遗址。2015年,两名中国纪录片制片人使用了三维技术 全息投影 佛像到佛龛内作为该损坏的遗址临时纪念碑,永久的解决办法尚未有所定论。一个德国ICOMOS小组在巴米扬的工程于2013年被叫停,因为怀疑他们已经开始从头重建较小的佛像的脚,这既违反了2011年不重建该佛雕的官方决定,也违反了国际公约 1964年威尼斯宪章的规定,即要求重建必须使用原来的材料。[6]
然而,阿富汗政府最近要求重建较小的佛雕像,除其他原因外,还提到迫切需要巴米扬旅游收入。巴米扬地区是阿富汗最贫穷的地区之一,是一个独特的族裔群体哈扎拉的家园,他们抵制塔利班的影响,并长期对他们所认为的在喀布尔的国家领导人的歧视不满。但是,如何重建佛像仍然是辩论的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年举行的国际专家会议 决议 称“对恢复和重建的任何考虑都应以透彻的多学科研究和科学分析为基础,以确保对结构、材料及受损文物遗产的其它特性的了解”——换言之, 为了确保该项工作以适当及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需要充足的资金和时间。
在一个新发现的石窟中的壁画(摄影:Jerrye 和 Roy Klotz,MD, CCBY-SA 3.0)
在一个新发现的石窟里的壁画(摄影: Jerrye和Roy Klotz, MD, CC BY-SA 3.0)
巴米扬大佛遭到破坏,使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理解蒙受巨大损失。然而,即使在黑暗中光明依然有其显示的方式。自从佛像损毁以来,在巴米扬大佛原址附近有了几起新的发现,包括发现了一尊62英尺长的斜倚大佛的碎片,以及几个带有壁画的石窟,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油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年报告 指出,“巴米扬世界遗产应被视为具备集体特性和记忆之处,尤其是对当地社区而言;考古遗物不能与他们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分开,也不能与当地的前途分开。”
背景故事由Naraelle Hohensee博士撰写

[1] Takayasu Higuchi and Gina Barnes, “巴米扬:阿富汗的佛窟(Bamiyan:Buddhist Cave Temples in Afghanistan),” 世界考古(World Archaeology), vol. 27, no. 2, 佛教考古(Buddhist Archaeology) (Oct., 1995), pp. 282-302.
[2] Llewelyn Morgan, 巴米扬大佛:世界的奇迹(Buddhas of Bamiyan: Wonders of the Worl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p. 7.
[3] 玄奘(Xuanzang),大唐西游记(The Great Tang Dynasty Record of the Western Regions),翻译李荣西(Li Rongxi) (Berkeley, CA: Numata Center for Buddhist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1996), p. 38.
[4] Deborah Klimburg-Salter, 巴米扬王国: 佛教艺术和兴都库什文化(The Kingdom of Bamiyan: Buddhist Art and Culture of the Hindu Kush) (Naples and Rome: Instituto Universitario Orientale and Instituto Italiano per 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 1989), 87-92.
[5] Finbarr Barry Flood,“文化和宗教之间:巴米扬,伊斯兰偶像破坏和穆斯林(Between Cult and Culture: Bamiyan, Islamic Iconoclasm, and the Museum),” 艺术公告(Art Bulletin), vol. LXXXIV, Number 4(2002年12月), p. 648.
[6] Constance Wyndham, “阿富汗国家身份重建:国家组建,国际关系及阿富汗佛教遗产的守护(Reconstructing Afghan Identity: Nation-build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Safeguarding of Afghanistan’s Buddhist Heritage),”在博物馆,文化遗产和国家发展(in Museums, Heritage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ed. Paul Basu and Wayne Modest (Routledge. 2014), p. 126

更多资料:

想加入讨论吗?

尚无帖子。
你会英语吗?单击此处查看更多可汗学院英文版的讨论.